形态描述
成虫形态(彩色图版Ⅲ,16) 虫体大小为7.89×3.47,前宽后窄,最宽约在体前1/3处,末端略作尖形。全身披有体棘,以分簇排列为主。两个吸盘之间棘群的排列较为整齐,在腹吸盘后常呈不规则或甚至混乱状态,这在两睾之间和睾丸后的部位尤其明显。棘群中的体棘可紧靠在一起,或有些距离,形成比较稀疏的排列。体后半部,棘群中各棘的距离更为明显,造成各棘似分散排列的现象。体棘绝大多数近端大,远端细小,其中末端尖锐者占多数,钝状者也常见到。部分体棘远端与近端均宽大,呈凿形,个别的棘可见到纵裂缝,还有不少作弯曲状,因脱落而移动位置的亦偶尔见到,特别是在两睾之间与睾丸后的位置上。在两吸盘间,每簇棘数多为6、7个,个别多至9个。棘的长皮最大可达38微米,但28—34微米颇常见,个别有小至15微米的。在两睾之间,体棘排列明显不整齐,有大簇与小簇及大棘、与小棘夹杂排列。大簇一般可含7个棘,小簇多为2个,单个排列也偶尔可见。棘最长的一般稍超过30微米,最小的多在12微米左右。
口吸盘位于前端,腹吸盘大于口吸盘。口吸盘与腹吸盘大小分别为0.593×0.637和0.637×0.655。腹吸盘位于体前1/3后缘。消化道简单,咽常被卵黄腺遮蔽,大小为0.332×0.296,食管不明显,只见到模糊的轮廓,肠管紧接食管,经4个弯曲后,到达体末端。生殖器官的结构似同科的吸虫。卵巢位于腹吸盘后方,多数在右侧,常和后者有一定的距离,大小平均为1.088×0.933,分为6叶,每叶上又长出粗短分叶形成似葡萄状的结构,其基部具有明显的中心体。输卵管由卵巢发出,经过长形及棒形的受精囊,然后再由受精囊发出,先与卵黄总管相接,继接上卵模。劳氏管长形,大小为1.10×0.028,由受精囊的基部发出,由管的基端起的绝大部分(占全长的77.3%)直径大小颇一致,但到了接近末端时管径变小,且向背方弯曲,最后通过背壁开出体外。梅氏腺团作不规则的圆形、椭圆形或三角形,大小为1.038×0.860(根据个别标本测定)。卵黄腺发达,分布于由口吸盘水平开始直至体末端为止的背面及侧面。在腹面除两个吸盘间及腹吸盘后的部分位置外,余均密布卵黄腺。子宫盘曲紧凑,向前可到达或超过腹吸盘,向后可越过卵黄横管。睾丸略作星状,中心部明显,分叶比较整齐,多数分为6叶,少数似只有5叶,各叶大小向远端增大,有时显著膨胀。右睾大小为1.314×1.101,左睾为1.426×1.438,它们占体后半的部位,有时高些,有时低些,主要位于肠管的腹方,但可向肠管的内、外侧,特别是外侧伸展。两睾丸相对,或斜对地位于卵巢的后方,但和后者很接近,或相毗连,或部分相重迭,偶然也有平行的。由两睾丸分别发出一输出管,向前伸展到达腹吸盘后侧,会合为贮精囊。后者作腊肠状,大小为0.404×0.178微米,位于腹吸盘的下缘或生殖孔之侧(图35)。
虫卵椭圆形,最宽处在中部,绝大部分均对称,只有个别呈轻微不对称的。卵壳厚薄均匀,末端一般不增厚。新鲜虫卵大小为76.5×48.3微米(51.3--85.5×41.0--53.0),另一批固定的大小为79.1×48.0微米(70.1--90.6×42.8--51.3)。
排泄系统的排泄囊从体后向前伸展,只到达腹吸盘为止。这是本虫的最重要的特征。
口吸盘位于前端,腹吸盘大于口吸盘。口吸盘与腹吸盘大小分别为0.593×0.637和0.637×0.655。腹吸盘位于体前1/3后缘。消化道简单,咽常被卵黄腺遮蔽,大小为0.332×0.296,食管不明显,只见到模糊的轮廓,肠管紧接食管,经4个弯曲后,到达体末端。生殖器官的结构似同科的吸虫。卵巢位于腹吸盘后方,多数在右侧,常和后者有一定的距离,大小平均为1.088×0.933,分为6叶,每叶上又长出粗短分叶形成似葡萄状的结构,其基部具有明显的中心体。输卵管由卵巢发出,经过长形及棒形的受精囊,然后再由受精囊发出,先与卵黄总管相接,继接上卵模。劳氏管长形,大小为1.10×0.028,由受精囊的基部发出,由管的基端起的绝大部分(占全长的77.3%)直径大小颇一致,但到了接近末端时管径变小,且向背方弯曲,最后通过背壁开出体外。梅氏腺团作不规则的圆形、椭圆形或三角形,大小为1.038×0.860(根据个别标本测定)。卵黄腺发达,分布于由口吸盘水平开始直至体末端为止的背面及侧面。在腹面除两个吸盘间及腹吸盘后的部分位置外,余均密布卵黄腺。子宫盘曲紧凑,向前可到达或超过腹吸盘,向后可越过卵黄横管。睾丸略作星状,中心部明显,分叶比较整齐,多数分为6叶,少数似只有5叶,各叶大小向远端增大,有时显著膨胀。右睾大小为1.314×1.101,左睾为1.426×1.438,它们占体后半的部位,有时高些,有时低些,主要位于肠管的腹方,但可向肠管的内、外侧,特别是外侧伸展。两睾丸相对,或斜对地位于卵巢的后方,但和后者很接近,或相毗连,或部分相重迭,偶然也有平行的。由两睾丸分别发出一输出管,向前伸展到达腹吸盘后侧,会合为贮精囊。后者作腊肠状,大小为0.404×0.178微米,位于腹吸盘的下缘或生殖孔之侧(图35)。
虫卵椭圆形,最宽处在中部,绝大部分均对称,只有个别呈轻微不对称的。卵壳厚薄均匀,末端一般不增厚。新鲜虫卵大小为76.5×48.3微米(51.3--85.5×41.0--53.0),另一批固定的大小为79.1×48.0微米(70.1--90.6×42.8--51.3)。
排泄系统的排泄囊从体后向前伸展,只到达腹吸盘为止。这是本虫的最重要的特征。
生物学
宿主、寄生部位:终末宿主至今尚不明。实验动物犬虽可获得感染,但虫体成熟所需的时间似长些,一般要在三个月以上,且获虫数少。大白鼠、猫、果子狸、猴等虽经反复喂食囊蚴,均未能感染成功。在犬体内虫体的栘行或定居部位为腹腔、胸腔、肺的表面或表层下的囊肿。在囊肿内可有1—2条成虫。
生活史 第一中间宿主待查。第二中间宿主为锯齿华溪蟹(Sinopotamon denticulatum)
等淡水蟹。
囊蚴(图36):主要定居在蟹的心脏内,个別可以在胸肌、足肌或甚至背壳内软组织里。囊体具两层囊壁,外壁薄,内壁厚,后者为5.88—15.52微米,一般在9.76—11.64微米。囊蚴球形或接近球形,大小为0.342—0.496×0.376—0.504,平均0.420 × 0.444;包括外壁时为0.401—0.589×0.428—0.889,平均0.503×0.563。后尾蚴卷曲在囊体内,有时在虫体与内壁间可见到细小空隙。
后尾蚴:脱囊后,后尾蚴伸缩度甚大;个別活标本测量结果:一个较大者伸长时可达1.494×0.215,缩短后变为1.079×0.365;另一个较小者伸长时为1.245×0.265,缩短后为0.863×0.463。染色后的测量结果:一个收缩的标本为0.636×0.344,另一个伸长的标本为1.496X0.499,平均(7个)为1.106×0.400。后尾蚴具有单生体棘,其长度一般为9—10微米,由前向后逐渐变稀疏,其距离在口吸盘两侧,虫体的中段和亚末端分別为3—4微米,9—10微米和15—18微米。口吸盘位于体前端,大小为0.087×0.096,腹吸盘约在体前1/4处,大小为0.097×0.111,略大于口吸盘,口前有椎刺一支,长度可达18微米?平均为14微米。前咽有时可见到,咽大小为0.034×0.037,食管长度为0.064,肠管弯曲数次(一般超过5—6次,但不明显)后到达体末端。神经系统可见到神经节于咽与食管间的背面,呈蝶状,由此发出向前及向后的两侧神经干。生殖系统可见到一个雌性生殖原基,位于腹吸盘的后缘及稍后和一个睾丸生殖原基,在中部前,常与肠管相重叠。排泄系统最重要的特点在于排泄囊只到达腹吸盘水平。这和排泄囊到达肠管分叉后的其它并殖类吸虫有根本的区别。排泄囊内含有密集的圆形和具有折光的颗粒,焰细胞数目为72个,其分布公式为2[(3+3+3+3+3+3)+(3+3+3+3+3+3)]=72。
在腹吸盘前缘和两侧起与到肠叉水平之间的背面分布着大约80个以上的单细胞腺体。腺细胞的体部最大可达18×13微米,内含一个大多偏侧的核,大小为3—4微米,腺细胞的前方接上向前伸展的小管,但开口处不明,可能在口吸盘的背面。
本虫的终末宿主尚待进一步调查,人类对本虫的感染性问题,在今后研究中应予以注意。
生活史 第一中间宿主待查。第二中间宿主为锯齿华溪蟹(Sinopotamon denticulatum)
等淡水蟹。
囊蚴(图36):主要定居在蟹的心脏内,个別可以在胸肌、足肌或甚至背壳内软组织里。囊体具两层囊壁,外壁薄,内壁厚,后者为5.88—15.52微米,一般在9.76—11.64微米。囊蚴球形或接近球形,大小为0.342—0.496×0.376—0.504,平均0.420 × 0.444;包括外壁时为0.401—0.589×0.428—0.889,平均0.503×0.563。后尾蚴卷曲在囊体内,有时在虫体与内壁间可见到细小空隙。
后尾蚴:脱囊后,后尾蚴伸缩度甚大;个別活标本测量结果:一个较大者伸长时可达1.494×0.215,缩短后变为1.079×0.365;另一个较小者伸长时为1.245×0.265,缩短后为0.863×0.463。染色后的测量结果:一个收缩的标本为0.636×0.344,另一个伸长的标本为1.496X0.499,平均(7个)为1.106×0.400。后尾蚴具有单生体棘,其长度一般为9—10微米,由前向后逐渐变稀疏,其距离在口吸盘两侧,虫体的中段和亚末端分別为3—4微米,9—10微米和15—18微米。口吸盘位于体前端,大小为0.087×0.096,腹吸盘约在体前1/4处,大小为0.097×0.111,略大于口吸盘,口前有椎刺一支,长度可达18微米?平均为14微米。前咽有时可见到,咽大小为0.034×0.037,食管长度为0.064,肠管弯曲数次(一般超过5—6次,但不明显)后到达体末端。神经系统可见到神经节于咽与食管间的背面,呈蝶状,由此发出向前及向后的两侧神经干。生殖系统可见到一个雌性生殖原基,位于腹吸盘的后缘及稍后和一个睾丸生殖原基,在中部前,常与肠管相重叠。排泄系统最重要的特点在于排泄囊只到达腹吸盘水平。这和排泄囊到达肠管分叉后的其它并殖类吸虫有根本的区别。排泄囊内含有密集的圆形和具有折光的颗粒,焰细胞数目为72个,其分布公式为2[(3+3+3+3+3+3)+(3+3+3+3+3+3)]=72。
在腹吸盘前缘和两侧起与到肠叉水平之间的背面分布着大约80个以上的单细胞腺体。腺细胞的体部最大可达18×13微米,内含一个大多偏侧的核,大小为3—4微米,腺细胞的前方接上向前伸展的小管,但开口处不明,可能在口吸盘的背面。
本虫的终末宿主尚待进一步调查,人类对本虫的感染性问题,在今后研究中应予以注意。
其它信息
简史 于1962年由陈心陶报告为新种,由于其后尾蚴的排泄囊只到达腹吸盘,此特征与本科其它种类比较有显著的不同,结合此重要特征还有成虫的睾丸和卵巢的形状及位置等亦有不同。为此1964年陈心陶提出建立一个新属一一正并殖属Euparagonimus,归隶于新的亚科一一Euparagoniminae,以包括这个种(陈心陶1962,1963)。